技术培训
technical training
皖北地区林下紫花丹参种植新技术
紫花丹参(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)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喜光,在入春地温升至 10 ℃ 左右开始返青,在气温偏低的地区,植株长势不旺,幼苗出土也偏慢。 气温在 20~26 ℃ 、相对湿度在 80% 时,生长旺盛。 待秋季气温降到 10 ℃ 以下时,地上茎叶开始枯萎, -15 ℃ 时地下根茎也可安全越冬。 紫花丹参以干燥的根茎入药,具有活血通经、祛瘀止痛、安神宁心等功效。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紫花丹参有效成分能够有效治疗高血脂、冠心病、心绞痛、脑梗死、心肌梗死等疾病,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。 近年来,随着安徽省“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”以及“四旁四边四创”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实施,皖北地区每年新增新造林资源逐渐丰富。 根据走访调查可知,皖北地区土地流转价格达到 7 200~15 000 元 /hm 2 , 较省内其他区域土地流转费用偏高。 林业产业周期长,投入高,需要有附属产业支撑,以短养长,形成良性循环。 充分利用新造林林下土地资源,以耕代抚,降低新造林管护成本,开展林农、林药复合经营,是提高土地利用率、提升土地的附加值的重要途径。 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,有效利用村集体林下土地开展复合经营已有成功的典型,例如安徽省林业局定点帮扶村——界首市代桥镇刘寨村,通过把村集体林业产业发展、贫困户公益性劳动、 贫困户与村集体经济双增收结合在一起,适度规模开展林下紫花丹参等中草药、红薯等种植,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林下复合经营模式。
1 林分选择
光照条件是影响紫花丹参生长的一项主要因子。林下种植紫花丹参应选择林分郁闭度低于 0.5 的林分,可选择楸树、栾树、女贞等新造林地。 杨树林下丹参栽植产量偏低 ,核桃主要化感物质—— — 核桃醌对种子萌发、幼苗苗长、幼苗根长有较强的抑制效应 。因此, 林下种植紫花丹参应避免选择杨树与核桃林。另外,选择行距 >4 m 、株距 ≥3 m 的林分进行林下复合经营,有利于田间开展半机械化作业,提高工作效率。紫花丹参怕涝,低洼积水容易导致烂根 。 尽量选择地势偏高、土质较为疏松、排水良好的林分地块。
2 整地
宽行距林地可采用小型机械化作业,株距间不翻动,仅对行距间林地进行深翻。 注意在新植苗木两侧各留 50 cm 空间土地不翻或者浅翻,以防伤及苗木根系。 在深翻的同时,将腐熟的基肥施入土中,然后细碎土壤并耙平,再起垄。
3 种根选择
选留种根应避免选择有伤痕或者病虫危害过的紫花丹参。 可在紫花丹参采收时,留选长势良好、根部饱满、无病虫侵害的紫花丹参植株,等到移栽季节时可随时挖取;也可以结合收获选留长势饱满、颜色鲜红、无病斑和虫眼、根径为 0.3~0.7 cm 的一年生侧生根,取其上段部分留作种根,将种根分堆,并用细绳捆成小束,浅埋于土中,或用湿沙覆盖,到第二年春季移栽时取出。 避免选用多年生老根以及过于纤细的根,老根留种易导致空心、须根数量偏多、产量低,纤细根作种易导致植株长势不旺、根条偏小。 留作种根的部位不同,发芽时间也有不同,一般上段根和下段根发芽时间相中段根偏早。 为保证田间植株生长发育的一致性,不同部位的种根应分开栽植。
4 栽植
4.1 密度控制
密度是植株间竞争关系的一项重要因素,合理控制栽植密度有助于构建健康的群体结构。 扩大行距,控制株距,有助于紫花丹参侧根系水平方向舒展,提高产量, 种植密度控制在 20~25 cm×25~35 cm 。高致明等 通过试验表明,当丹参栽植株行距为 20 cm×25 cm 时,第二年单株平均根系生物产量最高,根条数最多,根系总表面积最大,韧皮部与木质部之比最大为 1.28 。 刘文婷等 试验表明,种植密度通过影响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、 分枝数量和根系的直径大小,从而影响地下根茎的表皮面积,进而对有效成分丹参素以及丹参酮等含量的累积造成影响。
4.2 移栽时间皖北地区紫花丹参苗栽植时间一般为 3 月上旬至 4 月中旬或者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期间。
5 田间管理
5.1 水分管理
水分参与药用植物光合作用、生长代谢和有效成分积累全过程, 特别是对根茎及块根类的药用植物,土壤水分含量过多, 容易导致根茎生长浮于浅层土壤,生长速度慢;同时容易抑制根茎等呼吸作用,导致烂根,易诱发病害,进而对最后紫花丹参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。 高扬 研究丹参生长规律发现,在中度干旱的情况下, 有助于丹参根系中丹参素和丹参酮 ⅱa积累;有效成分丹参素合成积累的关键时间在 9 月中下旬,此时土壤的适度干旱有利于提高丹参有效成分的含量,提高品质;丹参酮 ⅱa 含量在 7 月底到 8 月下旬以及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上旬上升显著,可以通过适度的干旱胁迫提升丹参酮 ⅱa 的含量。 在梅雨季节或遇连续阴雨的情况下,要保证紫花丹参地块的排水畅通,避免长时间积水。 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,也需适时浇灌。
5.2 施肥管理
移栽紫花丹参时, 少量施用氮肥, 90 kg/hm 2 尿素穴施即可,氮肥过多容易导致烧苗,生长中后期采用配方施肥。 移栽 4 个月后追施氮肥尿素(含 n 46% )192 kg/hm 2 ,能够有效增加丹参产量与有效成分含量 。韩建萍等 试验结果表明,在丹参生长中期施适量氮肥,有利于促进地上茎叶部分的生长,增加光合作用受光面积, 为后期地下根茎的生长积累光合产物; n、p、k按比例配方施用,能够大大提升丹参的产量与质量,当 n 与 p 比例为 1∶1 时,丹参产量较对照组提高112.9% ;当 n、p、k比例为 1.0∶2.5∶2.0 时,有效物质丹参素与总丹参酮的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 25.9% 和 18% 。
5.3 摘除花序
紫花丹参在移栽第 2 年 4 月中下旬至 5 月中旬陆续抽薹开花。 为保证紫花丹参的营养生长,保障根部生长量,应抑制紫花丹参的生殖生长,可分多次将刚出薹 2 cm 左右的紫花丹参花序全部剪除。
5.4 中耕除草
紫花丹参移栽后,水肥条件好,杂草容易滋长,为削弱杂草与紫花丹参间的竞争关系,需要不定期进行人工除草。 人工除草的同时也中耕了土壤,保水保墒,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。
6 病虫害防治
皖北地区紫花丹参的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、叶斑病和根结线虫病。 一是根腐病。 发生根腐病后,根部腐烂导致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功能受挫直至丧失,危害全株,该病通常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发生, 5 月进入发病盛期。 采取轮作、雨季及时排水等措施可以很好预防, 也可在发病初期采用 50% 多菌灵或者托布津800~1 000 倍液浇灌病株。 二是叶斑病。 叶斑病主要危害症状为病菌侵染叶片和新枝后,叶背面形成外浓中淡、不规则的圆心环。 该病可通过强化水肥管理,增强植株抗病能力,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进行预防,也可在生长季节喷 65%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1∶1∶150~200 的波尔多液防治。三是根结线虫病。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紫花丹参植株的叶片、花序,易导致叶片黄化和落叶、畸形。可通过实行轮作预防,也可结合整地进行土壤处理。 具体方法是按种植行开沟,沟宽 20 cm ,沟深 20 cm ,在沟内均匀撒施棉隆颗粒剂 5~10 g/m 2 ,覆土,并用塑料薄膜覆盖, 7 d 左右后揭膜,并松土 1 次,再过 7 d 左右种植。
7 采收贮藏
紫花丹参在春、秋两季均可采收。 一般在霜降后叶片开始枯萎、地下部分停止生长时,可开始采挖地下根茎,就地去掉泥土和笼头,晒干。 晒干后的紫花丹参,要置于干燥通风场所贮藏,以防受潮发霉变质和受虫蛀。(吉山花瑶)
上一篇: 竹荪林下栽培技术
下一篇:林下规模化畜禽生态养殖模式的探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