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龙县立足高山、净土、生态等实际,借助沪滇扶贫协作,用好消费扶贫政策,把山区群众传统种植,不起眼的“五谷粗粮”,实现华丽蝶变,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。
引入新思路 劣势变优势 分散变组合
云龙县国土面积4400平方千米,山区面积占 98%以上,山高谷深、土地零碎、立体气候明显,海拔差异大,很难大规模发展单一品种的农产品,产业发展难以突破“小、散、弱”的困局。再加之交通不便、信息闭塞,农药、除草剂、化肥等农资难以运到山区,群众一直传统种植老品种荞麦、玉米、豆类、燕麦等五谷粗粮,产量低、种类杂、销售难、效益低,以自产自销为主。上海浦东新区和同济大学挂职副县长实地调研后,提出这些不起眼的杂粮,既符合上海的消费需求,又具有绿色农产品的优势,可以将各种杂粮加工组合之后销往上海。把“小散弱”组合起来形成“五谷粗粮”的组合装,把劣势变优势。
立足标准化 产品变商品 资金变资产
针对山区群众商品意识低,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、规格标准千差万别,无法直接对接上海市场的问题,云龙县动员本地农业企业(丰农公司)开发“五谷粗粮”,由企业负责产品标准化和食品安全,使群众的农产品变为商品。为了加快五谷粗粮开发,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,由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出资600万元(支持6个行政村,每个村100万元),投入农业园区建设厂房形成固定资产,经过公证之后,出租给公司用于生产。使村集体资金变为资产,资产收租金。
借助消费扶贫 不断开拓上海市场
云龙县组织党政企代表团分8批次赴上海国有企业、浦东新区和同济大学开展“绿色食品发布”暨消费扶贫推荐会,开拓市场,并根据市场需求,及时调整生产加工。活动得到了上海各帮扶单位的支持,13家上海国有企业、浦东新区各部门、同济大学等通过工会采购、爱心采购等方式,购买五谷粗粮等贫困地区的农产品,为云龙农产品打开销路。并且产生了二次消费、重复消费,让五谷粗粮的市场越走越宽。
依托消费扶贫 群众收入翻番
在消费扶贫政策的帮扶下,市场、价格均有保障。贫困户种植的五谷粗粮只要保持传统方式,不施用农药、除草剂,便可加入到产业链中来,收入明显增加,合作企业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基地认证。以老品种玉米为例:原来的市场价格2元/公斤,加入消费扶贫中变为4元/公斤,投入成本不变,收入翻番。这种模式保持了农民的传统习惯,回避了发展新产业群众不懂技术、不会种养的风险。2019年,山区群众销售五谷粗粮150多吨,群众收入430万元。
通过沪滇扶贫协作一年多的努力,云龙县以五谷粗粮为切入点,探索出“党建 上海帮扶 绿色食品协会 本土企业 合作社 贫困户”的“产业扶贫 消费扶贫”模式,即:由双方党委、政府牵线搭台。由上海帮扶开拓市场,发动社会各界通过工会采购、爱心采购等方式打开销路。由云龙绿色食品协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,打通供应链,组织企业“抱团发展”统一销售。由本地企业负责统一标准、统一加工、统一包装。由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、建设种养殖基地。由贫困户按合作社要求进行规范种养殖,真正把贫困户带入产业链中来,培育稳定增收产业路子。全县通过消费扶贫,上海13家国有企业及关联企业(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的合作伙伴)、浦东新区下属的乡镇、社会组织参与购买“五谷杂粮”以及其它农产品,总产值达1250万元,群众增收650万元。